新聞資訊

提升我國環境應急綜合管理能力的建議

發布時間:2021-04-28 10:00:54
來源:中國環境報

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加強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是“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任務之一。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環境風險問題呈現出多發、高發的態勢,環境應急綜合管理工作面臨諸多挑戰。在當前形勢下,建立健全環境應急管理體系,更加及時、科學、有效地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事關生態環境保護和人民群眾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目前,我國在環境應急管理領域還有一些突出問題亟待妥善解決。比如,尚未形成完善的環境應急處置技術體系,環境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建設仍然薄弱;環境應急管理人才隊伍體系建設還不夠,產學研合作粘性有待加強;部分企業對環境應急預案重要性認識不夠到位,環境應急預案編制“走過場”“上下一般粗”等問題屢見不鮮。


筆者建議,“十四五”時期加強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技術優化配置,完善環境應急預警與處置體系。


進一步細化環境應急事件的規范科學分類,建立有針對性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技術庫。通過事前技術優化配置和事中快速處置手段篩選匹配,將環境應急處置技術有機融入應急綜合決策機制,實現智能決策技術與專家現場指導的相輔相成。根據不同區域面臨的突出環境風險問題和特點,結合區域環境敏感性特征等需求,建立科學的技術標準、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和完善的跨部門聯動機制,實現技術、物資、人員的一體化運作。


探索環境應急管理與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融合,形成協同性應急處置技術體系,構建集監測、預警、處置等多功能為一體的聯用技術系統,做好與現有應急決策機制的有機銜接配套。完善重大風險源排查和數據共享機制,提高環境應急事件的處置效率和決策智能化水平,織牢織密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環境應急響應與綜合協調立體網絡,做到突發環境事件事中、事后全過程綜合應急管理。


第二,完善環境應急管理人才體系,夯實應急處置能力基礎。


環境應急管理具有較強的復合性、綜合性、系統性、專業性,要發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優勢,針對應急處置技術和綜合管理的薄弱環節,加大基礎型和應用型項目的科研投入。打造校企合作紐帶,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訂單式培養”環境應急管理領域的復合型人才。持續完善環境應急管理創新領軍專家庫,成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綜合性環境應急管理組織,穩定環境應急管理的“政策鏈”“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


第三,加強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管理的指導培訓。


強化企業對環境應急預案管理重要性的認識,指導企業規范環境應急預案管理和預案編制工作,突出風險點預防和事件發生后的處置方案。努力實現“一廠一案”“一企一策”的精細化管理模式,發揮應急預案的應急管理與指導功能。通過編印全行業環境應急預案范本、管理手冊等方式,為相關行業企業提供學習參考。


發揮好行業主管部門的監督作用和行業協會的協調組織作用,以專家講課、交流研討會、專題培訓等方式,提高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在環境應急預案方面的管理水平和專業素質,將環境應急預案的編制工作貫穿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與應對、預警與監測、救援與處置、善后與恢復等各個階段。


第四,加強環境應急處置廢物處理能力建設。


在突發性環境事件發生后,往往會在現場產生體量巨大、復雜多樣的應急處置廢物。企業環境預案應準確提供可能產生的環境應急廢物的種類、數量等信息,并及時反饋給政府部門,由當地政府根據區域內污染物處置規劃制定配套的應急廢物處置方案。在實施廢物處置能力建設時,充分考慮應急廢物的處置技術、處置能力、處置地點等多方因素,要留有余量或有可替代的處置應急廢物的管理方案。及時總結環境應急廢物管理的歷史經驗教訓,堅持“統一指揮、上下聯動、平戰結合、未雨綢繆”的思路,做好環境應急廢物處理處置的日常模擬演練。


第五,提升突發環境應急事件輿情應對能力。


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樹立全局思維、底線思維、緊要思維、風險意識,盡快完善包括輿情應對引導在內的環境應急響應體制機制。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當地有關部門必須及時啟動應急響應程序,積極主動引導社會輿論。做到第一時間如實上報情況、第一時間趕赴事故現場、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信息、第一時間開展環境監測、第一時間組織開展事故調查與善后工作,充分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


第六,深化國際環境應急管理合作。


以深化環境應急管理國際合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完善多邊國際防災減災合作機制,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等重要國際合作平臺。在新形勢下深度挖掘國際雙多邊合作新增長點,鏈接全球環境應急管理領域的創新資源和要素。落實好《“一帶一路”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北京宣言》,推進跨學科國際減災科技計劃,主動對標國際先進管理經驗,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更加積極有效地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突發環境事件帶來的挑戰,在環境應急管理領域為世界凝聚中國智慧、貢獻中國力量。

亚洲91精品无码_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_亚洲视频国产91www._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